最近Intel發布了第12代Alder Lake,但筆電的還要再等一會兒,所以可能有些人在想需不需要等,所以這篇就可以當個參考囉。
More...
先說說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等
如果你是很急著使用,沒辦法多等幾個月的話,那其實直接買就好了,因為會等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考慮換,但目前還是有替代品可以使用,所以如果很急著買的就不用繼續看囉。
遊戲玩家怎樣才會考慮換筆電
目前看來我覺得Intel H45筆電的效能對於玩家來說其實是很足夠了,如果較少外出攜帶筆電的,我就覺得Intel H45系列就可以考慮,效能上進步的幅度也比起10代Intel CPU進步許多。
不過如果你是外出會希望有較好的續航,或是有用電競筆電開實況的用途,總之就是多工上的效能比較要求的話,那麼我覺得也是可以等的。
創作、影音文書等有外出攜帶用途
如果有外出攜帶用途,不急的話我是真的建議可以等看看第12代Alder Lake的筆電,因為混合架構的設計,有了E-Core之後可以與Apple M1 Max互相較量。
Intel也說這不是像手機的大小核設計,我個人是覺得看起來雖然很像,但E-Core的效能其實也不會比P-Core來的弱許多,只是兩者有針對不同用途做優化來提高效率與效能。
而溫度表現上在12代也會有不錯的表現,對於Intel 12代桌機CPU的詳細評測可以參考這個影片,從12代的桌機CPU就可以看的出來這次新架構有了哪些進步。
不過雖然有支援DDR5,但在筆電端我還是希望先使用DDR4,以穩定的表現為主,等到之後DDR5成熟且價格較親民之後再來使用也不遲。
至於PCIe 5.0的話,因為目前市面上支援的產品其實還真的不多,而且PCIe 4.0才剛開始普及,所以我覺得就算沒給筆電也是合情合理,這部分我就覺得省起來也影響不大。
筆電的省電模式
以往筆電在沒有接上充電器時,通常都是降低瓦數以減少電量的消耗,不過有了P-Core與E-Core之後我會筆電好奇在分配上的調度是怎麼優化的。
如果在一般的影音、文書使用時開啟省電模式,可否讓這些工作主要交由E-Core來運算以達到最佳續航同時也不會有卡頓的狀況,特別是在溫度上可以控制得更好。
以往的筆電都常會看到可能有散熱不佳導致風扇帶給人飛機要起飛的感覺,所以假設一開始的溫度與功耗就不高的話,這問題也就自己解決了。
雖然想一想可能有點難,或許有可能採取以往的作法會更好,只是這次因為架構的更動讓CPU更會考慮到瓦數的限制,所以才會覺得在筆電端的表現會更加驚豔。
下面會放一篇關於i9-12900HK的新聞,可以當個參考,不過實際情況還是要等出來之後才會知道,所以就算是看看就好囉。
不同模式而調整調度標準?
有些筆電都會有效能模式、標準模式與省電模式,而在桌機版的Alder Lake調度優先級別是以大核>小核>超線程,不過因為有了模式可以切換,所以不免會想說這種模式可不可以調整。
假設說我開了效能模式,就排成大核>超線程>小核,而標準就跟原本一樣,省電的話就降瓦與小核>大核>超線程,雖然除了這樣的優先順序還得考量到當時開啟的程式做調度。
不過確實在分配工作上還是蠻需要足夠的用戶,在實測之後才能知道如何調整更加適合或是達到較好的效能分配。
XMP3.0 Profile
使用者可以自己設定記憶體的超頻設置,在根據自己的使用情境去做手動切換,最多五個配置可以儲存,不過比較可惜的是不能讓他設定說開啟哪個程式就自動套用Profile。
還有像是Intel Dynamic Memory Boost會自動根據用戶使用情境去設定一個適合的設置,比較適合不會手動超頻RAM的使用者,也就是對大多數人都有用。
Intel Thread Director
這個也就是自動分配任務給P-Core與E-Core的設定,但Intel是說這個分配的任務不是由他們來決定,而是各家系統的優化而有所不同。
他們是負責提供資料給Windows,所以實際的分配還是由Windows來決定的,像是Linux這類的系統也都是,這部分我當時的理解是這樣,有問題可以在留言區糾正一下!
所以這個實際分配的效率,主要還是由各家系統去對Intel的Thread Director來做優化,那意思就是隨著使用者增加,是可以越來越有效率的去分配!
推薦影片
這裡就放幾部關於12代Alder Lake CPU可以參考的影片吧,有推薦的影片或是Youtuber也都可以留言告訴我唷。